e04,我又犯賤在網路看到又忍不住買了...書真的不薄...
老實說我也曾經在三個月內把所有考科函授聽過一遍,下場就是慘兮兮,千萬要記住多複習幾次,不要拖到最後一刻。書很厚,但是重點沒抓清楚,又沒有複習,有讀沒讀是差不多的。
我自己會先做些事情讓自己冷靜一下...
一、看一下市面販售的書籍目錄
我不得不承認很多書都大同小異,而且很多科系也有很多老師提出不同的觀點。不過文資界目前還很好找,考古的老師也只有幾位。我多半會先選擇大專院校老師所出的書做為參考點,這是因為多半是被邀請做出題的委員,我想絕對不會請個學術地位不高或沒經驗的人吧?
如果書還看得懂,那我會先買,反正不行就賣掉,至少我知道某些範圍是重點中的重點,每個教科書都會寫到的,基本上都是必須要熟知的部分。至於還沒有定論的想法或觀點,或許有趣,但就不適合考試寫。連藝術管理這本書都要講到文化資產和文化政策,就知道這絕對是重點中的重點。
畢竟我們並沒有正式的國家級「文化資產」研究機構。不過說到這一點,就忍不住羨慕日本有文化財研究所呀...
另外一提,上個禮拜的研習,有去聽的人都知道劉老師真的快罵到臉紅脖子粗了。可見文資法還是有些部分是被人忽略的,請好好想想吧,這也有可能是未來考試不得不碰觸的難題。所以多看看研習的老師相關名單,也可以知道哪些人是哪些領域的強者。
搭配劉老師的文章服用,效果更佳!
原住民族「文化國土」的理念與實務
http://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17&id=736
二、一本書主義與多本書補充
補充的量,老實說我印下來的講義或在網路上的時間根本沒在計算,買書我也沒在算書錢。可是我發現至少我主軸算清楚,看到題目都知道是課本的哪個範圍,那可能是文化資產的哪個相關項目。
我多半是以一本書當作主概念的建立,因為這樣才不會失去焦點。就像為什麼地圖會有指北方位標示,至少大方向不要錯。其他的細節或案例,靠雜誌或論文補充。
書太厚抓重點?我曾經看過某本台灣美術概論,畢竟不是作研究,太多人名很難記,我都只寄篇幅比較大的,描述比較多頁的人,作品也先記一個,到時候再慢慢補充。
而且考古題也可以看出一些趨勢,什麼時候有考過台灣史前時代美術的?如果真的有的話,我猜一定又要讓老師感嘆,說臺灣史前史一直都是不完全的狀態,資料不全怎麼研究?
三、其他有關考題和實務的感想
國家考試畢竟不是論文研究,可是因為要求的方面廣且多,再加上員額上有一定限制,題目是有一定限制的。考試基本上實務和理論兼具,除了書之外,當然還要和時事有關。長官曾對我說過,長官可以不了解細節,可是承辦人一定要了解。所以考出時事題不用太驚訝就是,不過不要忘了,在看書的時候,務必把理論和實務結合在一起,記憶的時候,才不會那麼痛苦。
文化行政一直是條長遠的道路,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有基本的實力可以應付考試,但實務上要學習的東西非常多,進去了機關之後,發現很多東西都要重新學習。考試,是基本門檻,在這之中,要學會剪裁資料和分析,因為將來面對的,是長官,是群眾,是學者,這些都是人,看書時也不要忘記這一點。
我記得曾經有個遺址監管的考古題,據說那年因為這題死了不少人。我自己是認為,遺址都可以被忽略的那麼悽慘,那無形文化資產又怎麼辦?
也許不清楚的時候,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腦內地圖會比較好喔。
有問題請留言,我們下回見(鞠躬)~!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