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話題

我曾經和某個同事聊天,聊到我工作的地方算什麼,是博物館嗎?亦或不是?




也就是說這個問題,我想了一下,其實來自於對博物館定義的動搖,我不相信一個典藏物老是在其他管理單位或是無法拿來研究的館,是個功能完備博物館。更不用說拿來加值或是開發所謂的文創商品,可是偏偏現在什麼都文創,博物館商店似乎又勢在必行,可是我回頭一看,我實在看不出這個商店有什麼教育性質,更不用說有爭議的部分或是開發商品。

甚至,為何開發商品,為何要推廣,這其中隱藏了什麼前提?這點除了上層的人之外,執行者多半不見得會去想。更不用說面臨了社會大眾仍對「博物館」有比較「老舊」的想像,不該「商業化」,很多定義都必須要釐清。

回到博物館本身,我的理解是,起因的確是因為蒐藏。

系統化的知識可以促成研究,同時完成了對異地的探索,甚至不用去異地,知識都還可以藉由研究報告繼續傳承。教育大眾是比較後期的事情,然後我們的博物館單位一開始不就是具有社會教育的功能來當作定位,所以不少是歸屬於教育部的吧...這個部分就夠有很多資料可以查考。

如果說爭議仍在,我認為我和同事的討論中,保留了一個「這個地方」可能不是博物館的結論。期待未來的博物館,在面臨社會壓力之下該如何轉型,甚至重新定義。

8/25後記:
應該說現在有一種「類博物館」的現象,每個館因為自身的需求而延伸各種教育、典藏的功能,當然很多東西在現在博物館經營的狀態下,只能外包,本身是沒有能力在業務範圍內,能夠深入研究的。

-相關後記-

文化部找到財源 地方文化館經費短缺可望解套
http://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1731843

包括宜蘭縣長林聰賢等多位地方首長,近日紛紛反應地方文化館預算不足問題。鄭麗君說,她知道這個問題很嚴重,之所以未大動作說明,是因為「還沒確定找到錢」,上週末她跟行政院秘書長陳美伶報告預算不足對地方文化造成的衝擊,在獲得陳美伶及主計長朱澤民原則同意後,今日文化部已發布新聞,後續也將安排兩場茶敘,親自向地方首長說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