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考:考生到底要讀多少書?


書櫃中的書是永遠讀不完的...(囧)

很多國考考生跪求書單,想當年我也是那個跪求的其中之一,但是得知我考上之前,其實一直很多時候都沒啥自信,問題是很難見招拆招,所以書買了一大堆,我根本沒在算書錢。

現在我想,我必須說考前有的焦慮,大多數人都有,有時候問題根本不是在書單,而是讀了書,能不能舉一反三。

輸入量不等於輸出量?

嗯,基本上我把問題歸咎在記憶策略手寫輸出

記憶上來說,我自己是依照本來已知的,去紀錄未知的。這樣子第一個複習已知,第二是增加聯結。也就是說如果讀了很多,不能和自己以往讀的內容結合,融會貫通,還是會發生讀了,卻不知用到哪裡的狀況此時讀再多,也無法記住,更不用說寫出來了。

千萬不要過度依賴電子用品,畢竟現在國考還是手寫,打字打得再快,考場寫不出來依舊沒用。電子用品可以幫助你分門別類,但是手寫技術是無法分門別類的。

手寫對我來說,是很必要的,我自己試過,那是一個對我來說比較記得住的方法,不過基本上也要看狀況,因為我是屬於腦袋會三不五時轉,有點容易分心的關係,只要不是太重要的枝節,我不會刻意記。例如鶯歌的陶瓷作品,可能你不需要記得,你可能須要知道是鶯歌陶瓷博物館和舉辦的活動名稱就好。

另外我增加記憶的狀況是,直接去現場看。例如地方文化節活動、商品販售,這些如果是你未來會做的事情,自己必須稍微想像一下,如果可以,你能做什麼?

把架構先架好,再增加枝節

有時候有人說很難讀,我認為有是架構沒處理好,然後又一直讀新的東西,沒有和舊有的連結,會發生腦袋喜新厭舊的習性,這下子總感覺東記一堆,西記一堆,反而什麼都沒記。

例如,你讀了博物館的書籍,假設是在說博物館商店,那你必須要知道這是文化政策發展中的哪一區塊,比如你可以自問,要不要博物館?博物館到底為什麼要有商店?這和現在的文創有什麼關係?另外,博物館的歷史發展、專有理論、實務需求,你都可以從雜誌找到補充資料。

先把大腦中的抽屜先標好名字,找的時候才不會不知道要歸類去哪。有時候就必須要捨棄,因為資料量太大,每個人的容忍是有極限的,自己要自覺自己已經超過負荷或心情煩躁了。

網路搜尋和電子檔案有幫助嗎?

我不得不承認google很發達,但是找錯方向、找到無法驗證的資料當然是有可能的。雖說我一切是官方網站為主,不過政府的單位太多,有時候真的很不容易,不過大家花時間去找應該都可以有點收穫。另外,論文資料就要注意,通常有爭議的不考、不是成定論的不考。法規的修改,請參考法規資料庫,有一年行政法人法的問題,就考死不少人,只能說法規時時都要注意。

每次上網務必要記住你要找的是什麼資料,以免迷網在上面,或者是整天盯著國考板,那也是沒用的喔。有人聽影帶或聽錄音,有時候不太專心,老是在滑手機炸糖果,當然要注意一下自己是不是分心,還是根本就累了。

電子檔案雖然好整理,用ipad上網臨時找忘記的資訊也很快,可是現在考試就是用手寫,寫出來會比較好。

網路資源也有可以幫助學習的。例如小風英文教室


至少看看水管教學影片,總比老是看連續劇好~XD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