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漢娜鄂蘭與光點台北



最近因為漢娜鄂蘭的電影,跑去了光點台北看,順便看一下其中有什麼東西和順便點餐我真的是娛樂不忘工作,可是如我所料,如果我只是吃一個貴鬆鬆餐點,但是我還是不知道這個古蹟代表了什麼意義,那我得說再利用多少失去了意義。







布置了很多商品,可是這些商品,除了推廣臺灣的手作或非主流藝品,還能夠做什麼?老實說我自己就因為太多商品好可愛然後東看西看佈置,然後想說工作場所中的賣店要怎麼佈置才會更好玩...

不過我看了這個電影,深感一個公務員如何可以在眾人所指的罪大惡極中如何推拖,我只是聽命行事。可是我們自己工作是否也是如此?上司要我們怎麼做,我們也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真的可以繼續這樣嗎?

不過我倒是看到了姚瑞中的書,一時興奮就買下來了,然後看完電影後火速看完這本書,尤其提到像花博這類的文教設施,心裡真的會嘆口氣。更讓我想到有關文化景觀的定義模糊問題,造成日後有關登錄的困難,還有無法呈現文化資產為何可以被指定或登錄的邏輯,保存是否被工具化?到底開發和不開發之間,那後面實質的權力鬥爭和資源分配,我們是不是都裝作沒看到?



馬上就要看電影了,可是我不論走進走出,沒有任何資訊主動告訴我,這是一個重要的文化資產。




 我唯一記得室內的部分就是我在這邊點餐,然後整個人跌倒。餐點對我來說不算便宜,這是閒暇時可以來的所在,當然有錢即可。商業化經營,只能說保存古蹟的手段,但是我還是不知道這個空間,以往的人如何使用。




樓上有展示空間?有的,只不過現在沒有展出物件。然後我還是看到對面一就是餐廳使用,然後柱子上有很小的告示牌告訴大家這邊以前的用途。我也完全不知道這個所在,和週遭的環境如何地發展、重組,甚至面臨的挑戰。

大家在看展或去文教設施的時候心裡在想什麼?我其實也非常好奇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