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台灣吧:歷史展現的另一種可能

其實我大概在9月就開始追了,第一集比較廣為人知,我想風格大概就會這樣子確定。所以這引起我的興趣,然後我想寫寫我對這個系列的想法。





有關臺灣吧(請點連結),各位可以自己去看,開玩笑地說自己是小屁孩,然後用一種非正式的口吻,以動畫與穿插真實圖片呈現,敘述沒有在課堂描述的臺灣史部份。至少我目前接觸臉書的部份,研究歷史的人和歷史教學的人基本上看過都還算肯定這一系列。那就先讓大家先看看前導片囉~



第零集就講到了「賣台」,也就是臺灣賣卻論,這表示臺灣是一個殖民地精算之下完全沒投資效益的地方,和現在的賣台不同,現在的賣台多半有貶抑的意味,指涉的應該是臺灣人(或某類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出賣了臺灣人民多數的福祉,甚至是聯結到「傾中」,所以也很巧妙地開了字義上的歧異。

導入臺灣在治理上的思考點,以往我們多半脫不開好及壞,甚至指責上一輩為何不排斥日本,受到殖民遺毒影響。當然政治很難上帝的歸上帝,但這種單向二分法外,也可以有很多思考點,這就讓我想到史觀和史學發展。

不過這片重點看得出不在說教,所以在最後小小地提醒觀眾,我想到也就足夠。

自己的歷史自己寫

如果是一個考生,應該還不致於對日治時期不熟,但是日治時的賣臺論,的確比較冷門,臺灣後來在殖民與現代化的過程中,日治時期是有不少知識分子察覺到文化和歷史的重要性,有人寫歷史,有人推廣文化,這次則是在四個年輕人組成團隊之下,造成風潮。

加上網路的傳播,我認為史學社群也應該會想尋求進步。更多人參加,讓動畫及編劇技術帶領大家好玩看歷史,需要時間和資本。老師來作尚無不可,只可惜一個人沒錢沒時間,大家團隊合作,還能造就佳績,確認這樣做會有一定的商業模式可以支持,也算功德一件。

語言混雜和動漫、時事梗

林辰的口白聽起來很白,也不太難懂,這種敘事方式,不過年紀較大的觀眾,也許會不習慣看影像和快速度說話法。

日語台語國語英語滿天飛,大量冒出的鄉民用語,好棒棒好壞壞還配上奇妙的語尾助詞,搭上有點擦邊的連先生(笑)還有故意弄錯的工藤新一,幾乎可以說是符合臺灣歷史中各種語言混雜的情形,娛樂效果先不說年輕人,我自己就邊看邊笑了。

雖然這可能是各殖民地都可能會有的情形,教學上使用我倒是有點擔心讓小朋友誤會考試可以這樣用,不過基本上就是放輕鬆,可以問問大家,使用這樣的語言有沒有什麼用意。

也許有人會批評這樣的語言使用不典雅,可是這種讓大家雅俗共賞的影片,還真的不多,傳播的效應搞不好比以往的教材還好,這也許是以後文資界要思考的道路。

大家都能有樂趣地學習歷史,不要讓臺灣史僅在我們這一代後去中國化的人們出現,也許這是這個感覺無根的社會中,總是無法由自己決定的痛苦無力觀感中,精神上的救贖可能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