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為什麼不會知道活動細節?

你這個活動是誰辦的?我要去哪裡買票?抱歉我不知道。民眾期待你解決他的問題,總機一個判斷錯誤,再轉到正確組室,再轉到正確的人,正確的人再轉到外包單位,大概就是這樣轉轉轉。



話說回來所處的部門因為分工細,所以就算新聞有報導的事情,不是業務基本上不會知道太多細節。舉例來說,假設單位有分成推廣組、人事組、展覽組、總務組,展覽組和某個單位預計在5月舉辦某個「環境清潔我最愛」活動,外面都已經放風聲和廣告,但是我到了活動前一個禮拜都還是不會知道細節。

先跳脫總機也會判斷錯誤的問題...

為什麼?基本上自己的業務忙得要死之外,發了通報或是內部網路有發布新聞,可是多半很多人去問活動到底實務進行如何,像我們這種不小心接到電話就要直接轉接(這是因為接電話有秒數限制,機關內部也有電話禮貌測試),頂多就是知道有這個活動,地點為何?時間為何?都僅在知道,但是不了解的範圍。民眾如果打電話,問這個活動裡的抽獎活動是什麼時候開始?有沒有贈品?我並不清楚到這種程度的細節。

民眾會問,你們不是同一個單位,怎麼不知道?
分工太細是個主因,如果只是一個處室就算了,如果是組、司級的話,人就更多。

嚴格來說除了主辦人和主管外,其他人不可能知道細節。偏偏魔鬼出在細節中,民眾就是要問細節,活動有沒有臉書打卡送優惠對我來說是天方夜譚,只能道歉再道歉,很多時候公文是很詳細的寫,但我們基於安全(你當然也可說封閉,但是就是你不准知道比本案承辦人更多的氛圍)和相關規定,別組室的文當然不給看。我還曾經因為問了某個人某個事情,對方是直接回說那跟你的業務又沒有關係,沒有需要知道,所以我當然沒問。直接轉過去給承辦人比較快,更不用說大單位有N個承辦人,沒耐心的人當然就直接罵下去,怎麼你們電話一直轉。

一個單位都搞不定,何況文化部?最近的案例是是救護車表格。衛福部也有精采回應,不過我不知道相關表格的制定和實際使用的效益評估標準為何,不便太快下結論。

除了工作細節以外的狀況

比如說服貿談判。內容?不知道。怎麼談?談多少天?評估報告誰作?談判多少天前做的?有效嗎?知道文化例外的人有多少?有沒有主動詢問長官?

假設退一萬步想,有一半以上的高階主管知道文化例外的相關規定,但是何時提醒長官?有沒有事先詢問學者或其他專業代表?我自己只能猜想應該不太順利。因為經濟部的談判時程,恐怕除了自己部內的數人,沒人知道,更不用說其他部會。

如果這樣子算是個明顯的失職,那又應該怎麼補救?

我認為問題的根源不在於不知道,而是就算知道也來不及不主動回報或提其他部會,才是正確的,阻力最小的一條路(團隊回報請看連結:如何讓團隊自動自發回報進度)。其他如預算、政治壓力,給每個決策人和執行人壓力不同,趨吉避凶的結果,會造就較糟的結果。


長官決議下屬做某個東西,假如說是觸控系統,可以點選後包含後面的系統管理和整合,如果當初合約只簽一年保固(別傻了你的錢還不夠簽兩年,雖然有時候你可以考慮後續擴充...),這下子第二年壞了,長官問為什麼修還要另外加錢,當然保固期過~為什麼不簽久一點~阿就沒錢,當初你不是只給我這麼多預算?可行性評估當然有做,可是預算直接砍半,就算只給我一半預算的對應方案是什麼?不知道。

事後如何修補?


我建議以後不用出國考察行程,讓公務員彼此交換失敗案例,我覺得更實際一點,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只知道有失敗,但是為何失敗,缺少什麼,這個部份公開,大家心裡都會有底,否則只看新聞嘲笑別的機關失敗,對於改善情況毫無助益。


其實部門也就不要有家醜不外揚的心理,否則最後只會淪為一陣痛扁,制度上不容忍員工糾錯,最後只會在內傳開而已。在內傳開不打緊,鬧上了新聞後面還有得瞧。

政府的資訊公開就真的只是公開,至於怎麼解釋、誰來解釋,資料格式要如何才能符合最大應用效率,以往被忽略一大堆,告訴你條文卻沒說出後果,嘗試最新技術但是又無功而返,大家可以看下面連結中,被批評過度樂觀的原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