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發表:文化權利地圖

這次我來對了,因為很難得可以聽到陳前主委的爆料XD

下面我會做個簡單摘錄,如果有什麼錯誤,責任在我,請不要以為老師們真的說了什麼話喔。





這次本來就因為臨時知道匆匆殺去,下半場很幸運地被推到前面座位,所以重點應該都沒漏聽,還捕捉到野生的李乾朗老師、陳其南老師和劉俊裕老師,雖然我一句話都沒和他們講上,我也在現場二話不說就買書,回家還要慢慢啃。

若要說現場四位與談的老師說了什麼,我先請大家看一下陳其南老師在報紙上的發言,畢竟這次牽扯到文化局長遴選,還有柯市長在競選時提到的文化政策,台北也是各地文化政策的縮影,希望大家看一下。內文中有段我覺得很有趣:

文化局完美的人選的確不可得,因此更要回過頭來維護制度的公平正義,譲柯P新政的美意得以實現,否則兩頭落空!這的確是目前文化局長案例的狀況!
文化和經濟混融的操作下造成本質的喪失

遴選制度上出問題外,還有更嚴重的問題,在這次新書發表會的座談中,陳老師講得更清楚。選了一個康樂隊,真的是臺北市長遠的需要嗎?他甚至認為,文化和經濟的價值已經混雜,甚至文化局長的功能都快要被取代掉了,這完全不是推出文化公民權的本意。

陳老師覺得競選文宣寫得很好,但是實際上根本不是這樣子,經濟掛帥,文化就只是僕人,變成了企業的錦上添花,對市民沒有多大貢獻,這樣的模式,換成國民黨當選大概也會如此,選連勝文和選柯文哲也不會有什麼差別,國藝會引進企業家,以為真的會有多大貢獻,結果也沒有什麼好說的。

設計應該是經濟部去執行的,可是台北的設計之都卻是文化局,真的是令人擔憂,更何況原本設計是商業行為的部分,當初產業文化化,重點還是在產業本身,結果拿來文化局去執行,反而傷害了文化的本質,結果還是走向商業模式的老路子。

如果連北美館都要有商業模式就完了,文化館所本來就不該過於強調產值,這樣子資本密集的產業就會被放大,市民自行提出的生活和文化模式就會越來越萎縮,城鄉差距也會越來越大,這種天龍國的菁英思考,才會老是和中央槓上。

台北市對負面遺產的包容性很大

接棒的是李乾朗老師,老師說到建築藝術委員會是陳主委時代就設的,他覺得不錯,讓建築不只是工務局的事情,使大家看到建築的美是另一個重點,否則只是房地產,開發再開發,臺灣的建築不會有未來。

日本的建築也沒有那麼強大,但是為什麼如伊東豐雄等人會那麼受推崇,有部分是用全國的力量推出來的,日本的建築評論很厲害。日本建築的特色是源自於日本人獨有的美感,運用到建築的空間和顏色上。如千利休這位茶聖,他所用的茶碗顏色不艷麗,是灰色的中性色,運用到空間上,就有室外到室內的灰色空間地帶─走廊。總之日本國內的評論家,把獨有的美感化為建築理論,讓世界看到日本建築特有之處,臺灣也可以努力一點,用評論把好的東西評出來。

另外臺北有文萌樓,以前就是妓女戶,這件事其實很好,有人願意保存,代表台北很進步,對於曾有的「負面過去」,不會急著抹除,這件事情雖然看起來是侵犯人權,屬於負面遺產的一種類型(如猶太人的大屠殺德國就把集中營留下來),也是一種懺悔,對於以往剝奪人權的反省,臺灣的樂生也是如此。歷史曾經存在,我們可以不要記恨,但是千萬不要失憶。

建商有土地,投資客買了地上權,那文萌樓當然就尷尬,因為公有的古蹟瞬間私有化,日日春協會也很難插手。重點還是在人道價值與經濟優先的對立,就要看台北市如何取捨。

都市的日常空間─捷運

王志弘老師說文化權就是鬥爭起來的,有行動、論述才能獲得權利。我相當同意,但是我更在意的是公務員的位置,有什麼不得不然的缺失,我自己也很想研究這個啦

台北的捷運成為大陸人認為的文明質素象徵,分析下來有幾點:

一、政府刻意扶植:捷運不只建築是現代性的,連公共藝術也要包含,這多多少少有點文化上對下的薰陶,你該接觸一些藝術才對喔~的心態。

二、通俗文化和商業:比如說彩繪列車、廣告看板,每天都會被這些視覺影響,其實這些也是商業行為的表徵,也包含了設計產業的部分。

三、內部管理:你眼睛看到的指標系統、捷運的工程技術,這些構成了你知道進了捷運該做什麼,甚至不該做什麼。

四、文化素養:作為現代公民,也服從和適應了管理制度,不會太容易插隊,手扶梯會靠右,車上不會大小便,這些對某些人來說真的不可思議。

五、文化展演:捷運因為也包含了某些空間,場地較大且免費,成為街舞或小攤商的進駐地,有時雖然有衝突,但捷運公司也會出現街舞或是其他類的比賽,讓捷運不只是排他性的高級存在,更多類型的市民也能夠展示自己。

現代性的空間,講求乾淨和秩序,同時也是讓東南亞外勞被排斥的所在,近期的台北車站總算有想到這點,開齋節讓大家可以聚集。人權不會很難兼顧,政府要帶頭衝。

我另外一提,這可以參考張正的評論,我們總是歧視什麼,可是故意包裝的很乾淨,就像反動的修辭很像。大家也可以幫幫可憐的北車站長,想想好方法,同時宣導多元文化,尊重且包容這群為臺灣辛苦付出的人們。

文化發展在台北─先把既有的東西整理好

應該是張玉漢先生,他提出了一些觀察點,很多人認為文化就是觀光財,一群有錢有閒的人在搞,然後藝文界搞定才不會老是ggyy~(我聽到這就笑了)

台北文化的發展有點令人憂心,從城市博物館、設計之都到北美二館,這些表面下隱藏的危機是,文化政策沒有論述主軸,還是一種從上到下的政策,沒什麼市民參與感。

過度詮釋文化,慢活也是文化,那到底什麼才是文化?藝術成了化妝品,且很多基礎事務「活動化」,什麼都在辦活動,資源也越來越偏向財團,造成文化競租的現象。文化基金會也越來越官僚,文化局的功能快被觀傳局取代了。

把以往的研究報告好好先盤點,不要忘了把文化活動的主導權回歸到市民手中,缺少的跨界平台也要好好建立。

提問時間

我自己是沒舉手,我想還是回歸到文化行政體系到底要怎麼做。我們真的有專業的文化行政文官體系嗎?還是地方首長根本不尊重這個體系,只要政績和數字的話,下屬只好硬著頭皮幹,也沒想過為什麼和應不應該的問題。

希望大家都能夠好好想想現實與理想的落差,再來決定考還是不考文化行政,我們下回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