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正確的提問也是很重要的...



很多人其實不會問問題,我認為那不只是文化行政考試閱讀的致命傷,同時也會是你未來工作的致命傷...

有人常常問,「某某科聽不懂,怎麼辦?」,或是「某某科考太差,怎麼辦?」,這樣的問題不是不能問,我常常在想大家如果只是一行文,基本上在PPT這種鄉民版大概會被噓到爆掉。我覺得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老是阻止我們提問,好像問了就是傻瓜,問了就等同質疑,搭配上傳統父權文化,所有東西大家只能不思考,就裝死還比較好過活點。

另外,在網路上生猛的辯論、打臉,就是可以非常靈活刺激思考、探索對手發文的缺點和找尋證據的實例,你光是要找理由打人的臉,還要做功課才行,問問題也是一樣的。

我想我提供我的例子做參考,我以前也有犯過同樣的錯,希望拋磚引玉,各位看官不要和我犯下同樣的錯就好。




只問聽不懂,還有另外的問題,主要重點在於,因為提問者沒有敘述更多詳細的資訊,所以外圍的人想幫忙也無從判斷起。另外聽不懂和不會運用是兩碼子事,就像你看書知道CPR(心肺復甦術)的過程,而且也腦袋記起來,要你唸也唸得出來,但動手做就是壓不下去或是無法人工呼吸,這就不見得涉及腦袋懂不懂的問題,問題搞不好是心理障礙。

更多詳細的資訊可能有以下幾點:

1.老師講的章節哪邊開始聽不懂?

2.是老師講的太快、語意不清?上課有沒有把不懂的部份做記號,下課就立刻衝去問?

3.上課的狀況是否正常?每次上課你是快要見周公的狀態嗎?

4.關於這個科目是初學者還是有點部分概念?

5.都懂沒有錯,碰到老師發問也能夠順利舉例,但是碰到題目完全腦死?


其實很多人對文化政策會腦死我倒是覺得情有可原,很多人除了對文化本身的參與,並不清楚文化到底怎樣變成了政策,為什麼政府很想要碰觸文化這個區塊?甚至還要設立局處來管理?偷偷套個教育的術語來說,就是先備知識粉不足,上了課突然被塞了很多用語,要你看這些文章,卻完全不會用。

我自己以前只是模糊地在藝文團體和學校單位待過,沒有什麼清楚地概念,不過某一天把「政府到底想幹什麼?」這件事放進去想,突然就通了,這件事請用政策的角度去解讀,如果你用文化人的角度解讀,會真的完全不理解那種思維為何。

我記得我在某個雜誌曾讀到某個人說文化人就是傻傻的不會去污錢的啦,但是說正格的,這實在不會是政府官員的思維,要的是成本計算、人事費用、合法性、入場率、影響力或在地文化使用等種種問題,還要被民眾質疑是不是圖利特定廠商,這兩邊根本就搭不上線。


另外講點題外話。

如果你想過為什麼美術課不是每個禮拜三堂,為什麼一定要放煙火,煙火為什麼每年辦又停不掉,為什麼附近開始有文創市集,這類問題意識先具備會比較好,這樣你就會有動機去找尋相關理論解答,政府人員也是要辯護政策的。

文化政策是什麼我想書中多少都有提及,基本的定義,我想大家都有背,政策如果作為政府作為以及不作為的話,政府應該很早就有放煙火等活動,但是和文化有何關係?甚至是文化政策本身就很難被定義,學者根本就無法確認什麼是或不是,賣個農產品加上設計師的創意就是種文化創意產業嗎?

這種模糊曖昧,會造成某些大老(如作家張大春曾有個叫做文創騙術早就來了)會說文創是個騙術。那如果我們回溯一下,範圍從產業文化化變成了文化創意產業,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是不是做民俗手工藝才是?還是進展到現在什麼都有文化什麼都不奇怪?加上強調提升經濟和創造就業的政治正確口號,什麼東西都要加上文化創意產業就成了最不容易被質疑的行銷用語。大學增加文創育成中心比較好?還是根本上要增加文創產業投資的基金和減少融資困難比較好?

所以很多人對文化政策很頭痛,我自己也是,解題老實說我也沒啥信心,只不過我自己的狀態也是很多疑問,文化能如何帶動經濟效應,是一定要刻意操作才行嗎?還是只是我們等不到時間和資金的累積?吸引人拍照就是文創產業嗎(那金城武樹早就是了)?你真的能夠在地化而不受到任何全球化的影響嗎?是不是刻意把原住民或民俗活動定型了?我老是在問問題但是都沒有給比較明晰的論述的話,那也就是我功力不足吧。

政策會有受益和受害者,國家如何分配資源和定義,是左派還是右派,這是我最近在唸文化政策比較深刻的感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