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到底業務量有多重?

臺灣有一種奇妙的思維,就是我不好,你很好的時候,寧可讓大家一起不好,也不願意讓大家一起好。





最近一則新聞是這樣子說的啦,引用原文如下:


公園處長張郁慧接受香港媒體《東網》專訪時坦承,柯上任後,增加龐大工作量,有同仁因承受不了壓力離職,她透露,因為壓力太大,有好幾位主管都哭了,還有一位男同事在她面前痛哭,說他太太已經以辦公室為家,如果他也一樣,小孩該怎辦?
這時候很多網友留言多半是過太爽、前朝有問題、草莓,然後就是現在的年輕人比你們更可憐啦...之類的。可是重點是業務量到底要怎麼被評估?人力真的可以應付嗎?

就算缺人可以補人,願意求的是約聘、約雇還是約用呢?業務量和人力是否是可行?若是辦不到業務目標要求加般但是補修都排不到也找不到職務代理人,是不是變成了實質上的剝削?加上培訓新人需要時間,進去了的新人,不了解法條,又不會教,靠自己又碰又撞,很多涉及到行政程序、法規和特別法,沒有弄懂的話就出包,下場可想而知。

網友也提到了,碰到政府,就以為自己是老闆,碰到企業,就以為自己是員工。大家可別忘記,公務員也是人(雖然還是有公務員服務法的法定工作時間和特殊業務需求的限制),照理說應該是要督促政府勞安部門,追加查緝不守法又讓員工超時工作的老闆,台灣人是都是員工為難員工,光看這網友的精采分析,也只能大喊奇怪ㄟ你。

另外我想起了這篇文章


男:「現在年輕人就不努力,想當年我們還不是這樣熬過來,什麼繳不起,反正他們到時就要盡力想辦法賺錢來繳稅。」
真的不是我想聽,老男人的聲音渾厚又重,字字句句像雷聲一般傳入耳中,理直氣壯的音量,逼得我將內容聽得清清楚楚。聽他們閒聊的對話方式,就隱隱約約感覺應該是公務員或教師;當他們在聊旅遊,這種肯定達到70%;最後聽到聊月退的金額,應該可以肯定是位教師,否則,應該是9職等以上的公務員。

世代不正義現在仍然無解,其實我只是想說不管是業務範圍、法定薪水,這些東西都容易隨著政治情勢調動,加上公務員以往轉型正義的部分不足,公務員被視為既得利益者且觀感不佳,退休金是否影響到國家財政又不敢清理戰場,政治宣示多造成應有資源、業務分配不當,只求看得見得活動卻不管是否債留子孫,以上是我認為比較遠因的成分。加上近年來民眾對公務的服務品質越來越要求,就算是業務量多或不合理也不敢說解決不了,沒訂清楚規則就要人家全包,很多時候就像消防員一樣,業務過量且裝備不足,造就年輕人死亡的悲劇。

公務員是公共服務業,涉及到資源分配,多少牽扯到利益問題,一定有人會不滿意,老實說政府預算是一大問題,人力也有限,記得我上次講的消防員業務嗎?這次火災死人了,才開始檢討一些本不該屬於消防員的業務為何被納入的問題,貓狗救援應該轉換其他單位的聲音也才能浮出檯面。有些東西或服務用民眾用得太自然,絲毫不知道很多東西都是成本,一旦要提升所謂的「滿意度」,民眾丟來的問題就點頭說好,就連健保醫療也跟著崩壞,四大皆空是很多報章雜誌都爆出的問題了,要馬兒跑又不給吃草,這個心態無論是從民間到政府都這樣,愛找替死鬼又以為結構性問題可以靠個人解決。

別忘了,有特權的人,很難認為自己有特權,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有真的很清楚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