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國家考試在職考生有優勢嗎?

最近有人問我在職生在考試有沒有什麼主場優勢,我必須說一定有某種程度可能有,比如在中央工作的有可能或可以看到數以千計的會議資料或公告資料,地方工作的也可能知道最近工作施政的計畫。


如果有人會問,在職生提前知道這些資訊,真的足以造成分數差距?

考試從打開課本到交卷反省是一個頗長的歷程,如果說你為了什麼而讀書,大概就是為了要在短時間內將考題解析擬答正確,交卷的時候才不會滿懷悔恨,到底有多少還沒寫。這些知識必須要詳盡地組織,經過反覆訓練到可以瞬間即答,全職生不見得沒有優勢,因為這和在職考生因為老闆一句話就要加班的狀況不同。


忽略了其他事情,會使各位判斷失誤。例如,我們無論是從何處取得情報,一定需要時間消化吸收,考試才能順利產出。這個過程之中一有失誤,你就是無法達成考試順利看到題目寫出答案的目標,全職考生的優勢就是時間,你可以比對消化,可是正常勞工如我,會因為上司一句話立馬加班三小時。

再舉另外一個例子,這是用來增強全職考生信心用的,在職考生可千萬不要犯了和我一樣的錯。

我在今年的時候跑去自己報名某個講座,然後主講者當然有講到某個宣言有五個要點,我還拿著講義用心畫畫畫,結果...

我完全沒背起來,也沒排進去複習的時間表!!

全是自作自受...,總之大江東去,我只能說我好的地方是早一步看到趨勢和立馬報名講座,壞就壞在東西產不出來,這是致命傷之一,但是我的致命傷不見得是各位考生的致命傷,所以請各位一定要在檢討考題的時候,確認輸入和產出到底有哪個環節是自己會疏忽的(哭哭)。


那這次的考題我意外嗎?老實說我不意外。

趨勢可以預測,考題可以猜到最近老師們關注的方向,我不知道大家對實務界接觸的機會如何,理論題可以看計畫,實務題這要自己跳下去做田調或真正辦個活動的人會比較清楚,很多人就直接走約聘僱或志工路線。

還有先離題一下,最近文化館所得出包事件(高美館和台北士林那個館),一個是把關問題,一個是人員進用問題,老實說那個東西會很無解,和權力、資源及檢討機制有關,這個失敗案例不一定要在考場上提,不過我認為是實務上的爆點,這種東西會多半不會考出來,但是已經進去的人心裡要有準備。

我之前在工作內容就有提到外包這件事情,但是說的不詳細是因為...我不認為我看得夠全面,很多資料是心法和和管道問題,不是一般人看得穿,我也只能用自己實務經驗,搭配某些同仁的聊天大概推敲,就是十中不離八九,沒有辦法確認的事情,我基本上不提。

回到原點,不管是在職還是全職,我還是要用之前一貫的語氣,提醒一下考上就會有倖存者效應,沒考上當然不會放在補習班榜單,那會影響到考生的評估能力。要考就要針對自己現狀做評估,盤點現有資源,自己才能確認什麼是自己有優勢的部分,考不上很正常,不需要灰心喪志。

我這個人是抱著「我憑什麼是上榜的百分之二」的心態,所以並沒有必上的準備,錢包快沒錢了就要趕快再找工作,這是符合我的個性才做出的戰略,可不是每個人都要這樣搞。真的要考就要趕快恢復精神讀書比較快,時間不等人。

我每次在想,為什麼大多數人是因為身分而認為這個人說的比較對,這當然是因為通過某種考驗(如國考、博碩士),但是說實在的我只是非常幸運不小心擠到這個位置,不是說你沒考上說的話就什麼都不對,那是因為這個社會真的比較重視結果,失敗了的話都當成什麼都不是。可是我真的一點都不認為有了位置說的話都比較正確,因為那真的只是一個視角或主流能接受的狀態。

全職生真的比較容易有得失心,看到存摺的錢也比較容易痛苦,畢竟損失的時光和金錢真的很難補,何況是四五年都在掙扎的人?今年放棄考了不代表以後沒機會上,也不代表是有問題,它的位置就是那麼少,很多事務就用標案解決,這種量的問題根本不是考生可以決定的,唯一可以決定的只有自己。

我的同學很多都在當代課老師,可真的是考了七、八年寒窗才能考上的,寒暑假別說了多半也在考海浮沉,偶爾也才能小確幸一下,各位想要怎樣的人生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