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文化事件相關觀點2-軟硬體誰先誰後?

古蹟是否太多?這是事關資源分配,這點實在很政治。早就想寫但是我近期有點卡住了才很晚交,先把心得打下來再說。


你一開始不打算投入資源處理管理維護這類軟體資源的話,日後都會變成吵鬧根源。臺北某個藝術中心又爆出籌備處只有一人上班投標又失敗的情形,人力不夠一直都用外包,但是這又牽扯到了要不要正式人力的問題,至少公務機關看起來不想。

不過我認為要回頭看,也就是這個事件起始的時間,2015年就指定國定古蹟的臺北機廠就是我要講的事情。


行政院要求文化部編預算去和交通部的臺灣鐵路管理局買地,對一般人來說是很奇妙的思維,可是在行政機關來說卻很正常。大家都會有一種,奇怪明明都是公家機關,怎麼會有這種情形?臺北機廠雖然是國定古蹟,但就交通部而言是它的"財產",不能隨便更動,還有預備要做商業開發以彌補虧損問題。



目前台鐵的說詞是無法承受維護費用,有買就一定有人賣。這意味著還是把虧損打平當作施政更重要的價值,文資法也弱弱的,管理維護不當開罰不痛不癢,兩個機關打架我只能說看好戲,因為行政院基本上應該是開發和虧損打平為上,要不然幹嘛叫文化局去買交通部的地?

所有文資幾乎都會出現管理維護的問題,預算本來弱到爆炸,如果分給全臺灣的文化資產,搞不好連人事費用都出不起。雖說各地分區中心能力有限,那就真的變成一種權宜之計,不然很多民間單位搞不太清楚該如何養護。

我還聽過更扯的是居然有管理維護執照的傳言,基本上沒有這種事情。不過維護古蹟是需要錢的,光修個一扇廟門就會N萬元,更何況一間廟還不會只有一扇門,修下去也是幾十萬不等。可是現在除了靠企業贊助或廟方本身香火鼎盛有錢可修,修又要受古蹟相關採購法限制(碰到主計或碰到變更設計就有很多人臉都皺起來),很多單位根本不想惹麻煩也不知道要靠政府這樣的管道。

大家去查查臺灣大龍峒保安宮拒領獎項的新聞就好,這個落差不補很可怕。加上那個教授帶學生調查,也是個悲傷的情形,你人根本無法接近修復現場要如何培訓?加上政府多半會委託其他單位修繕,可是專業的修繕團隊(文資中心下的單位)人夠不夠,時間會不會拖很久,廟方擔心的事務政府機構無法處理,這些事情上不了新聞,不過都會導致更多的誤會。樓下是我剪下的新聞截圖,下面連結請自己參考。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19641

很多時候怎麼用法條的確令人悲傷,但是一路從台北機廠指定、文化資產管理維護等種種問題來看,似乎都是指向預算不夠和價值觀混淆不清的問題,這個怎麼解決,就要看結構上能不能處裡。要不然每次都要同個單位不同局處下面打架,至少交通部就說台鐵負債了嘛,又沒有辦法修法,罰也罰不到都要先溝通,很多問題每年都會同樣出現,表象看起來不同,根源其實都差不多。

文資指定了沒錢養護,政府一旦出錢就造成了無法自力更生的難題,可否開放信託基金讓大家認養,又可以減稅,這點就看政府要怎樣去做了。大家想想看是古蹟太多?還是根本沒有好的機制讓民眾認養古蹟?我們的文化預算真的夠用嗎?還是取捨之下變成了犧牲品?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