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有關轉型正義和認同政治嘛



轉型正義這種是一般來說可能被歸類成政治問題,但是我自己則是放在文化政策的施行來看,畢竟很抱歉,中正紀念堂這個傢伙就被合併時歸屬文化部。文化部的立場是什麼?



轉型正義不是新議題,不過今年今周刊的報導調查的結果看來多數人不太滿意,可見就是成年老梗,只是一直都無法搬上檯面,或是因為政治因素很多人都不敢提,或就算提了也只是狗吠火車,現今到底我們要怎樣達成共識還是個難題,不過光是這次的公聽會就有得瞧。


我認為轉型正義是處理認同問題的開始,涉及了政治不平等,也有當時對各族群階級的打壓(如語言政策),文化部能夠做什麼呢?


當然學理上本來就有如果執行轉型正義會有反效果的提出,應該說要使大家有共識,除了轉型正義之外,還有更多要做的。比如更多元的管道,更多的討論和修正。不然文化不是日常實踐,只是打高空,會很虛。


長期以來認同錯亂,除了以往大中國式的教育和文化宣傳,使本土的實際實踐和另一端的未來統一夢想產生割裂外,搭配外在政治情勢不穩,台灣一直是屬於國際上邊緣化的所在。歷史真實不清楚及內外體質都不好的情況下,臺灣的國族認同本來就很不容易形成。(補記:如果想要看國族認同的生成可以看最近過世的班乃迪克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這本書)。


加上本土化的教育才剛剛開始,台灣會不會因為區域或族群認同很強(例如原住民族),但是一旦到國家層級,就呈現分據狀態,這點很令人擔心。不過年輕人(比我小時幾歲)多半認同台灣的狀態下,預期再過十年,整個台灣又會不一樣,到時台灣會被統一還是維持現狀,這個誰都不能知道。


原本社區營造的生命共同體,在鄉村區域本來就很不容易完成,更何況是國家?我不認為現階段很快就能夠達成,而且文化部也沒有立場告訴民眾我們是什麼文化(文化部能從上到下指導,這不是多數人的希望),一說到"我們是什麼"真是令人氣惱,不過教科書這次的調整,也能看出政治斧鑿,更何況文化一出手就更讓人跳腳。


最大的希望,大概就文化同質化和多元文化之間的辯證下,能夠引導出台灣人在現階段,可以有自我對地域的認同,也可以有對社會國家更廣的認同。人人可以不要因為自我的認同而必須卑微地道歉,今年一月大家都看到了。

最後附上老外看台灣的影片,我想那種群情激憤,連國內各黨團都沒能料到呢。






民主很脆弱,脆弱的不堪一擊,你想要這樣的生活方式嗎?同時這涉及了認同政治,你認同誰?誰要認同你?你愛國嗎?我們是國嗎?台灣有什麼文化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