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近期新聞和資訊整理

雖說我的臉書貯存文章和連結等等已經被我砍掉200多個,但是剩下的700多個也就意味著我必須再花三個禮拜才會整理完畢(倒地)..




文化部預算創歷年最高 鄭麗君被封殺手級部長

先摘一段...
鄭麗君指出,在行政院對預算的支持下,文化部106年度有多項新興計畫得以推動。包含文化基本法、國家語言發展法等立法、召開全國文化會議;建構藝術史、文化資料加值運用、推動文化體驗教育及文化平權;空間治理融入文化資產活化的「再造歷史現場」計畫、與台鐵合作推動的「台北機廠活化轉型國家鐵道博物館園區」計畫;強化電影資產保存的「國家電影資產保存及推廣」計畫;成立「文創院」做為提振文化經濟中介組織,推動「台灣文化生活品牌國際化」計畫,以及打造「文化實驗室」計畫;也將原「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發展計畫」轉型為「博物館、地方文化館及地方文化協力計畫」,鬆綁經常門與資本門支出1:2比例,讓場館營運能朝向軟硬體需求並重,並結合MLA系統,強化「地方學」知識網絡,促進在地文化發展。
各各都是要記得的,看起來以前不太一樣的地方,可以好好比較研究(科技的部分有點腦死因為這不是我熟悉的領域),預算活化運用不要被綁死之外,我最近聽到比較多的是對地方再造歷史記憶的一些不滿處,這個還先不要預測失敗和成功,先抓一些可能可以成功的要素吧。另外預算還沒審完,之後看看結果吧。

国立西洋美术馆申遗成功 日本第20项世遗

之前就聽到老師們說過可能可以成功(那是因為失敗了幾次有了經驗),不過這也破除了地域、時間長短和個人性的問題,臺灣還執著於夠不夠老實在有點遺憾。是不是有可能讓樂生和其他世界的痲瘋病收容所或治療所聯合提案呢?

【專文】吳晟的衝冠一怒為家園

民報報導的一段很有趣,摘錄如下:

文化局長陳文彬緩頰說,彰化縣有128處古蹟及歷史建築,承辦人員只有10人,平均每人要負責12.8處;高雄市有90處,負責文資人員31人,彰化縣文化局每人承擔的工作量是高雄市的4倍,而全縣的文資預算只有高雄的1/3,在財政收支劃分法未修正前,要靠全體縣民共同努力,光靠文化局的人力絕對不够。
文化保存牽扯到利益糾葛,沒鬧到縣長跳腳被人告狀就不錯了。至於新聞中提到文化局疑似搞兩手策略,這很難推測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不過沒有申請再造歷史現場計畫...,這個我持保留態度,我沒查過各機關管所提的內容,難確認會造成什麼好或不太好的後果。

【藝術與文化│台灣藝術行政人才的培育環境】

林平的投書,寫得很仔細,雖然你不一定入公門,但也非常值得各位參考。以下引其中一段:
藝術界一直存在一種對藝術行政這個行業認知不足而造成的拒斥情結。假如我們的認知只能停留在過去公立美術館的公僕印象,和商業畫廊的業務員印象,藝術行政只能是掛掛畫和作作廣告,是不需專業性的(崇尚形而上思維∕鄙視形而下的例行工作);藝術行政的論文只是統計一下,是缺乏學術性的(重觀念而輕實踐);官大學問大,外行人領導內行人,以及文人相輕的文化(缺乏敬業精神和職業倫理)……,這些才是培育人才的最大阻礙。

我有一次看了某一個展覽標示牌寫法有點怪怪的,就建議同仁查一下書籍,其實就是剛好有看到給個建議,因為有時候學美術的要看歷史或其他類的展覽內容是否有誤老實說有點困難。顧問不是什麼時候都有時間問,很多專案很趕,只能靠自己去查這個資料的正確性,很多東西需要專業承辦人無法全包啊。還有文化統計...唉...

創造藝術?服務藝術家?—「關於策展這件事」座談摘要

先引一段話,我認為策展人擴充到和藝術的定義一樣混雜...

秦:就策展人最表面的意思也就是「策劃展覽的人」來說,其實具有展覽生產任務的機構裡一直都有這樣的角色,包括博物館、美術館、畫廊等都經常性自行或委託外部人士策辦展覽。我的印象是,在台灣也是在某一個時期,策展人這個稱謂才開始被使用及愈來愈頻繁地被使用,在我看來,這種趨勢一方面賦予了原本就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一個更明確的身分或位置,另一方面則是在持續發生的各種實踐裡,也使得「策展人」的含意與可能性逐漸被擴充。
策展人日後考或沒有考我不太在意,我會專注這件事情大概是因為我是資料提供者而有所感觸。就是不會編織這個展覽的敘述路線是什麼,單純地人家問什麼我就答什麼就好。

反思展望藝文補助與藝企合作,國藝會組織定位新思考

放在心上,太過專業的老問題和要不要配合市場是個雙面刃老問題,這個不好考,整體文化政策對補助的機制國藝會在檯面上探討得多,不過我因為一個學長的對談,還真的覺得地方的機制不是太清楚。


要先熬過陣痛期,地方工法的復甦也是體驗和傳承的機會 。

「文化是產業的前提,而產業是文化的載體。」邱星崴強調此點,近期計畫要在廢棄小學校地內復興地方工法。他舉例,當地傳統產業的段木香菇、茶葉生產都需要用上地方工法烘烤;花生油、苦茶油都需要榨取;樟腦、香茅都需提煉;木炭、陶器需要窯燒;生活用具則需要編織。因此他認為,營造出這些運用地方工法的場域與設備,也讓這些也讓地方生產這些農產的農人可以參與加工。對他而言,這才是真正的文創,瞭解當地後做出的社會創新,可不只是做點表面的包裝就稱文創。
有時候進去就是賣東西,應該說賣價值和信念果然是現在行銷不可免除的關鍵,還有把地方本來就有的東西找回,黨國體系的地方派系爭奪也無法忽略,人類學的田調也許多少可以發揮效果。



這次就先選到這邊,下次再來繼續奮鬥...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