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近期新聞及資訊整理8

後來發現區域的文化新聞我比較少轉,失策失策...下面三件事情用分隔線隔開。



全國文化會議暨文化政策白皮書

最近即將開打(?),不過新聞熱度上中正紀念堂大概還比較大吧。

官方網頁如下:
http://nccwp.moc.gov.tw/about_front

我摘錄了一段話,我覺得這樣就很夠,我不曉得各位看到這句話心理第一個想到的是文化政策的什麼事情。


"蒐集公民對各種文化議題的意見跟討論的地方,並把相關意見彙整納入「文化政策白皮書」的撰寫參考中。"
回過頭來說,文化政策為什麼要訂這種文件?如果只是政策宣示四個字解決也太悲傷。若要和別人說清楚這件事情,大家會怎樣說呢?

舉例+脈絡

以往的文化政策,多半是由上到下的思考,就是父母官要為子民想,我比你還專業的文化官僚體制運行的產物。這次要倒過來,是人民不再只是要做一個被動的個體,要自己思考怎樣的文化環境,提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夠被看到,也才能夠有機會被實踐。

文化建設→自己的文化自己來

無論是過去教育部文化局或文建會時期,十大建設或是全國文藝季,都是政府先做決定,政府知道什麼樣是"好的"、"優秀的"文化。加上當時是中華文化復興的整體想像,想當然爾的結果,就是原住民族語、客家語、閩南語(對不起這個名詞有點爭議但是我暫時使用這個詞)等等比較本土的語言沒有在學校體系納入,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當然就沒有本土語言可說的場域,自然而然語言就逐漸消亡。

這次讓大家大聲說說話,引言人說這有點像大拜拜,不過都沒有想要拜的心願的話,也就很難執行。這次看來要生出與以往不同的文化政策白皮書,來告訴民眾到底誰要做什麼事情文化才會好好存在,不過是隔了N年後才意識到,是慢了點。

================================================

落實語言平權?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6月送立院
https://udn.com/news/story/1/2320134

文化部認為,長期資源分配不均,導致各族群傳統使用的本土語言,面臨流失甚至消亡的重大危機,因此立法建構多元語言環境,也賦予各族群語言具有國家語言的定位,同時也可以在正式場合使用族群母語的權利。

Well...,先去找找草案下載看看吧,我相信大家應該比我還會找。雖然多語言建置一定會花費一些成本,不過在扶助弱勢的這塊,正當性還是很大,缺點是以前沒有法源,現在總算要納入。至於執行機關到底要怎麼樣分,語言發展的相關活動或展演是否納入文化藝術獎助條例,這個可能還要更細緻一點,以免重複作業或分散人力。


================================================
【會後稿】凱道談轉型正義:「 蔡英文!你不是局外人!」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87808


特地親臨現場的胡德夫老師說:「原住民說:『生命就是土地,土地就是生命。』我今天滿頭白髮出來、帶著我們原住民族青年們,告訴他們:『我們退一步就沒有路了。』」

沒想到原住民族保留地的爭議還在,雖說和文化行政看來沒有關係,我只能講講文化政策和最近熱度比較高的新聞。原住民的部分,文化部基本上不會涉入這一塊,因為不是權責機關,砲火應該都集中在原民會,不過傳統領域和土地所有權的不同,可能還是要有法律人類學的專家來釐清兩者的想像和法律執行面的差異吧。

================================================
預告修正「博物館法施行細則」草案
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3_59867.html

最後就是這個。我對博物館系統不熟,所以沒有特別要說的,只是考試的時候還是要注意一下就是。

下次多一點國藝會、中華文化總會和地方的新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