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很重要的防火思考



政治意味考題沒那麼多會考,雖然這個會在實務上整死人就是。我談這個是因為今年博物館差點燒掉一個國寶級證物,下次台灣某個地方會不會再給它燒起來了呢?各地文化局處和文化部文資司也相當緊張。




先說地方創生這個討厭鬼我涉入不多,不打算多講,隱約覺得地方文化館和經濟的這塊部分怎麼做論述連結比較好,我沒有研究不敢說。但是今年燒的比較慘的就是巴西博物館(細節請點連結),原因是財政困窘連預算都可能是無,甚至消防設備水都沒有。老實說只看書講的都是比較虛,上課是邀請各個單位來分享的實務處理的狀況。

可是各地館所差距很大,博物館有各種資源但又不太一樣,我粗略分有館藏和沒館藏的、有錢和沒錢的、有人還是沒人的、有補助的和沒補助的、公立還是私立,還有建物本身是文化資產,複雜度比較高,通力合作不可少,大原則是辦不到的先縮小範圍,不要一次搞死自己。

一般的小型館所不會刻意提什麼防災計畫是有點可惜,除了依照前項所說館舍的性質先做大致的分類,還有針對特殊建物會有法規適用或排除,我覺得身為一個館所,如果真的沒有防災計畫,至少應該要清點的事情有:

一、現有的物件的價值評估:就哪個文物(或某個建築上的構件)最珍貴基本資料,哪個建築區域是最有價值的,因為火災最要的保護人命和財產,這兩個在風險管理沒有那麼單純的二選一。

除了逃生動線外,文物怎麼搬,甚至不要亂搬都要搞清楚。

二、防火防災工具:比如說保全、保險或是警報器。因為博物館美其名,但就是沒那麼有錢,有什麼東西真的很重要卻沒有保不是很搞笑?巴西那個後來有找到女性人類化石「露西亞」,是因為放在不容易燒毀的地方,雖然說不是每個單位都有保險箱,但還是要針對不同物品做基本的防護和預備臨時緊急搬遷或不搬時該如何處理。

三、風險分析和對策:有些館所天生就有悲劇潛力,比如長在容易地層下陷、暴雨或木造房,有了風險預測,事先比較好請預算,會積水的要抽水,容易燒的就遠離火源,人力不足?加裝警報器或灑水裝置嘛。

還有電線真的每固定一段時間檢查,久了老的東西就要汰換,這種管線最容易出問題,因為不容易看到。很多單位的風險不出在外界風火雷電震的因素,反而是沒編預算定期檢查和替換耗材。

四、演練和消防單位合作:現場是變動的存在,沙盤推演要把可能的危險場景考慮進去,消防局的人沒有古物的位置,難以確認先去救什麼東西,哪邊有室內消防設備?可以先往哪裡走?事先勘查以免火三分鐘就全燒光了,消防隊員還不知可以怎麼走。更要想的是如果消防車十分鐘後才趕來,深夜的話可能更慘因為只有五個人輪一個博物館,到底現場怎麼樣可以降低危險?去函請消防單位或專家合作做減災防火的管理訓練,一年兩到三次是可行的,編些預算自助救人救文物。

多一份準備少一份損失,防火管理人可能會是某個可憐小承辦,法律責任都是有的,台東史前館之前為什麼會燒起來也值得關注喔,我們下次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