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有關某市長喊出瑪麗亞和文化有關


市長真的是歧視嗎?還是只是貼負面標籤?





先不論市長說話的脈絡的問題,因為是企業要求引進白領外勞來提供英文服務就是台灣人工貴嘛呵呵,看來沒有歧視言語,但是卻帶來了歧視的效果恐怕比較可怕,菲律賓官方已經表達遺憾之意,看來本人沒有自覺脫口而出(這種長官幕僚最怕因為什麼時候會爆炸不知道)。也許在語意上是市長好心猜測台灣人可能一下子不能接受老闆要低薪都可以接受,菲律賓都已經表達遺憾,我自己反而覺得早點講出來比較好,幫助大家修正自己的作為。

因為就算事實上有人真的這樣認為,也真的發展出歧視性的做法,官方的態度應該不要用一個脈絡下負面的全稱代替整個國家的人民(市長已經被他國認證使用負面意義的詞彙-negative undertone),為了就是人權發展。看來很抽象,但是作法很簡單,就像我們常常說刻板印象導致了歧視作為所以政府要立法管。

還有人試圖幫忙澄清,說瑪麗亞其實是他們常用的名字,所以不是歧視,或是韓市長沒有這個意思,不過不管是不是歧視或是不是那種心態就該檢討。一般市民現實上有歧視心態,政府要帶頭消解,怎麼先是貼標籤認為菲律賓的外語人才都是瑪麗亞?何況所有的外籍人才也不一定都是女性。

一用到瑪麗亞這詞,可能多數人第一時間腦海出現的可能都是女性,來台灣家庭當照顧幫傭,這是一種標籤,用下去好像進來的人都是可以給低薪來使喚。這樣負面印象有可能反而因為官方領導層級帶頭發言更加深,甚至可能給薪水也不想給太高反正你是來幫傭的薪水同工不同酬

未來會不會造成區別薪水這種差別待遇這點來說,倒是不用一次滑坡滑下去說市長歧視,但是造成負面標籤應該要道歉,而考試可能還是要注意文化人類學、多元文化理論及實務吧。


對人種的刻板印象和歧視例子並不少見,從黑人被蓄奴到猶太人被屠殺,台灣原住民族湯英伸的死刑,近期緬甸羅興亞人被驅趕到新疆維吾爾族的教育營,歷史上慘劇從沒停過,起初都是小小的心態或貼標籤,一旦變為實際作為和權力利益糾葛就會很恐怖。多元文化主義的各種容忍和保護的理論及作為應運而生(印象中Yang和Kylimca的理論還挺常被使用的),減少衝突促進和諧讓人活得更好,文化政策和各地文化局以往從大中華心態轉為照顧各種台灣族群和新住民,也是近期本土化教育開始之後的事情。

這一類的理論通常運用到實際上,以減少區別、排斥和限制,比如以前女生沒有同工同酬公務體系不能這樣搞、無法繼承家業或是宗教儀式無法進行,這類的部分有意識的團體會盡量調整,不過有些是具有文化背景那就很難。假設某個族群的女性巫者是死者靈魂託夢指定,那這個要是都挑女生那就沒轍,儀式接近滅絕恐怕就要找其他方式紀錄。

各地文化局處老是會被要求填報表,哪一場活動和性平或新住民有關就會被記上績效,每年當然多少要改一下內容看長官或單位提預算還會有執行率,這會是公務員年年做的事,所有政策作為都要和國家或區域的計畫有所關聯,那就看每個縣市要不要訂特殊的政策和首長意願。

沒有人想一開始就是瑪利亞,變成一個扁平的名字,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我們下回見。

留言

張貼留言